近日,“预制菜之王萨莉亚为啥没人骂” 这一话题冲上热搜,引发大众热议。萨莉亚,这家被戏称为 “整个后厨看不到一把菜刀,也看不到厨师” 的餐厅,凭借其独特的预制菜模式,在中国市场不仅站稳脚跟,还收获了大量忠实拥趸,被称为 “萨门”。那么,究竟是什么让萨莉亚在预制菜的风口浪尖中独善其身,甚至广受好评呢?萨莉亚是一家主打意大利风味的西餐厅,1967 年于日本创立,2003 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。发展至今,已在国内开出超 400 家门店,且在 2024 财年,其中国市场表现亮眼,营收和营业利润双增长,12 个月内收入超 25 亿元人民币。萨莉亚广为人知的便是其预制菜模式。走进萨莉亚门店,你会发现这里的后厨与传统餐厅大不相同。没有厨师拿着菜刀忙碌切配,也没有明火翻炒的烟火气。店员的主要工作是从冷藏柜中取出预制好的意面、披萨等半成品,放入专用设备进行简单加热,短短几分钟,一份餐品就可端上顾客餐桌。这种高度预制化的模式,让萨莉亚的出餐效率极高,有消费者计算过,在萨莉亚点 15 道菜,9 分钟内便能全部上齐。
极致性价比,让消费者 “真香”萨莉亚能在预制菜争议声中独善其身,最直接的原因便是其极具杀伤力的价格优势。走进萨莉亚,就像走进了物价的 “时光隧道”。翻开菜单,你会惊讶地发现,100 道菜里,有 72 道价格在 20 元以下。16 元的肉酱意面,肉酱给得十分慷慨;10 元的奶油玉米浓汤,奶香浓郁;14 元的香肠小披萨,香肠分布均匀,芝士还能拉丝。饮料更是仅需 8 元就能无限畅饮。人均三四十元,就能在萨莉亚吃到撑,这样的性价比,在西餐领域乃至整个餐饮行业都难寻敌手。消费者向来是务实的,在物价不断攀升的当下,萨莉亚用低价策略精准击中了大众的消费心理。当花小钱就能享受一顿丰盛的西餐体验时,预制菜的身份也就变得不那么难以接受了。“人均 30,还要啥自行车啊”,这句网络热评生动地反映出消费者对萨莉亚价格的高度认可,在他们看来,以这样的低价品尝西餐,即便食材是预制的,也完全在可接受范围之内,甚至还觉得十分划算。西餐标准化的天然优势萨莉亚之所以在预制菜上没有引起太多反感,与其所属的西餐品类特息相关。西餐菜品如披萨、意面、牛排、沙拉等,原材料相对简单,加工制作步骤也不复杂,且消费者对其口味的追求较为统一。例如意面,大众普遍接受的就是番茄肉酱、奶油培根等几种经典口味,这使得预制菜在还原味道时难度较低,标准化生产后,口味差异不大,能够较好地满足消费者预期。反观中餐,八大菜系各有千秋,烹饪方式复杂多样,煎、炒、烹、炸、炖、煮、蒸、烤,每一种都有独特的技巧和火候要求,食材更是丰富繁杂。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天差地别,一道鱼香肉丝,在四川是正宗的麻辣酸甜,到了其他地区可能就需要根据当地口味进行调整,想要用统一的预制料理包满足所有消费者的味蕾,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这也难怪消费者对中餐预制化的接受度远低于西餐。
全产业链把控与高效运营萨莉亚为了维持低价优势,在成本控制上可谓煞费苦心,构建了一套独特且高效的运营体系。从源头开始,萨莉亚便牢牢把控供应链,在日本、澳大利亚拥有自己的农场和加工厂,生菜等蔬菜实现本地直采,肉类源自自有澳大利亚牧场,红酒则来自意大利的自有酒庄,从采购、制作到销售,全流程自主掌控,减少了中间环节的费用,降低了成本。
中央厨房模式是萨莉亚的另一宝,门店厨房几乎看不到厨师和菜刀,所有菜品都由中央工厂规模化处理,制成预制半成品配送到门店,店员只需简单加热和装盘即可出餐。日本电视报道显示,萨莉亚完成 15 道菜品仅需 9 分 58 秒,高效的出餐速度不仅提升了顾客的用餐体验,还加速了翻台率,增加了门店的营收。而且,门店无需专业厨师,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,运营效率得到极大提高。此外,萨莉亚在门店选址上也颇有讲究,大多开在商场负一楼、写字楼底商或者大学城附近,这些地段房租成本比核心商圈低 30% 以上。门店装修走 “极简风”,没有复杂的装饰,桌椅紧凑却不拥挤,进一步提升了翻台率。
萨莉亚的成功化解预制菜争议,靠的是极致的性价比、西餐标准化的先天条件以及对成本和效率的极致追求,让消费者看到了实惠与品质的平衡,自然也就赢得了消费者的宽容与喜爱,在预制菜的赛道上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成功之路 。它的模式也为整个预制菜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,当预制菜能够真正做到物美价廉,满足消费者核心需求时,或许大众对预制菜的态度也会发生转变。
Contact: AG(中国区)
Phone: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园街155号AG(中国区)大厦17号
Tel: 020-26665607
E-mail: 2243129
Add: Here is your company address